河南省中南部小麥大面積中產變高產關鍵栽培技術集成創新與應用
成果信息
完成人:
季書琴李向東王漢芳張德奇郭瑞趙淑章呂鳳榮謝耀麗楊新志楊皓
申報信息
成果簡介:
該技術的應用領域屬作物優質高產高效安全生產。河南省中南部光熱水資源豐富,但長期以來小麥產量低而不穩,是該省小麥主產區也是最具增產潛力的區域。從2001年開始,在十五、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河南省重大攻關專項以及河南省農科院科研發展專項資金等一系列重大項目的資助下,河南省農科院小麥研究中心對該區域小麥中產變高產關鍵栽培技術進行了長達10年的系統研究和示范。通過系統分析該區域光溫水資源特點和小麥生產實際,剖析了影響該區域小麥生產的主要障礙因子,研究并建立了相關的中產變高產技術措施,利用耕作栽培措施為技術途經增加其吻合度。利用適宜品種類型的光溫反應特性、適宜的播期播量、節本高效的保墑技術來充分利用當地的光熱水資源,結合肥料施用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技術,集成創新河南省中南部小麥大面積中產變高產的關鍵栽培技術體系并應用于生產,實現了該區域小麥大面積高產。主要研究成果和創新內容如下針對河南省中南部光、溫、水等生態特點,對不同生態型小麥品種的適宜播期、產量潛力、抗寒抗旱能力等進行綜合分析和試驗研究,提出了“以半冬性品種為主導、弱春性品種為輔助”的品種結構指導思想,改變了該區域以春性品種為主導的品種利用格局,增強了小麥越冬的安全性,提高了光熱資源利用率,充分發揮了高產品種的產量潛力,促進了小麥產量的大幅度提高。為解決該區域小麥播種期及冬春干旱、土壤綜合肥力偏低和氮磷鉀養分不均衡等問題,研究建立了“玉米秸稈粉碎覆蓋,免耕播種小麥”的耕作模式,蓄水保墑效果明顯,為小麥播種創造了良好的底墑條件,提高了自然降水利用率,有效緩解了播種期和冬春干旱對小麥生長發育的不利影響,同時實現了改善土壤結構、培肥地力,節本增效、高產穩產的多重功效。針對該區域小麥生產中重底肥輕追肥,小麥前期旺長、后期倒伏早衰的實際,研究完善并在豫中南地區實施了“氮磷鉀合理配比”、“氮肥前輕中重后補充”的肥料運籌技術,對控制前期旺長,減輕后期倒伏早衰,增加穗粒數和提高千粒重效果明顯,顯著提高了小麥產量和肥料利用率。研究制訂了以新型種衣劑種子包衣為基礎,中后期多種病蟲綜合防治為主要內容的小麥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體系,為小麥高產提供了保障。通過近10年的系統研究,集成創新了豫中南地區小麥大面積中產變高產關鍵栽培技術體系并在生產上進行示范,輻射帶動河南省中南部實現了小麥大面積高產。2009年駐馬店近千萬畝小麥平均畝產達到425.5kg,比1999年平均畝產271.6公斤增加153.9公斤,年均單產增加是前10年的2倍。在方城縣同一塊地連續兩年實現百畝連片強筋小麥畝產超650公斤,在該區域首次實現了超高產突破。先后在西平、方城、許昌、太康、唐河、鄧州、上蔡等17個縣進行示范,五年累計應用面積2559.3萬畝,新增小麥17.1億公斤,新增產值28.90億元。項目的實施推動了河南省小麥大面積高產區南移,帶動河南省中南部實現了小麥由中低產向高產超高產的跨越式發展,為河南省小麥連續8年增產和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十分顯著。
|